发布时间:2012-07-04 15:54:18
大手拉小手,让精彩的人生在青春期奠基
太和三中 王 虎
好多年没做过七年级的班主任了,死缠烂打终于随了心愿。一年过去了,从和家长的交流中,我听到最多的是对孩子的责怪;在和老师的交流中,我也常听到一茬不如一茬的抱怨。身临其中,作为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教育人,却有着不吐不快的责任感。孩子的确难管,但比当年的我们多了许多灵气;孩子难教,是因为我们死仍抱着旧的教育观念不放。如果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,用孩子的身份理解孩子,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。所以,要培养孩子成才,让我们从了解孩子开始。
一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
七年级的大部分孩子,已经步入了人生最关键发展阶段----青春期。青春期的孩子,就如三、四月份的麦苗,一天一个变化。在生理上,个子长得快,体重增加快,性器官发育快,第二性征开始出现;在心理上,逐渐长高的个头、增壮的身材,让孩子的思想、性格,对人对事的看法等都在迅速发生变化,开始自主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了,请示与汇报渐渐少了,而心智的不成熟造成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成事不足、败事有余,客观上影响了对这一时期孩子的正确评价。我觉得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疏导要比指导功课学习重要得多,解决了心理负担,学习就可能事半功倍。然而,很多家长和老师没有关注孩子的变化,仍像往常一样,眼盯着分数,埋怨挂在嘴上,为孩子成绩的起伏喋喋不休,两代人的调子落不到一个点上,能不乱套吗?三、四月份的麦田如果疏于管理或管理得不合时宜,会造成减产。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加强沟通与交流,多几分人文关怀,长期与孩子内耗,也会事与愿违,梦断在人生的起跑线上。
二、教育孩子要用心
每一个家长都有“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”的美好愿望,然而,问天下美梦成真者有几?究其原因,不是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用心。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变化很快,精确到每一天,还是很细微的,一个细微的变化,由于忽略,可能会产生不可想象的后果,因为量变的积累能够产生质变。我们身边就有不少陪读的家长,只是给孩子做饭,孩子一走就进了麻将场,甚至孩子放学了还舍不得离开,孩子考好了,就发几张钞票犒劳一番,考差了就是一顿臭骂、埋怨甚至是暴打。虽人在身边但心与孩子却相隔遥远,怎么能带好孩子。教育孩子要用心,心到教育的措施才能有的放矢,才能防患于未然。
三、教育孩子要用情
天下的父母都说爱自己的孩子,但真正懂得用情的不多。为了让孩子今后少受些委屈,许多年轻的家长背井离乡,外出打工,由于忽视了对孩子感情的培养,钱是挣了不少,孩子与自己的感情疏远了,对来之不易的生活一点不知道珍惜,对父母的付出一点也不知道感恩,南开大学的博士生熊某仅仅因为一次校际比赛不理想遭到对方羞辱,毅然决然地从七楼跳下,命丧黄泉,二十多年的辛苦化作一缕青烟,因为恋爱问题而轻生的大学生更是不可枚举,如果心中对父母有一丝一毫牵挂,他还会轻生吗?智商重要,情商更重要,没有人情味的所谓才子能撑起共和国的脊梁吗?恐怕自己的脊梁也不好撑。教育孩子要用情,这种情就如丝丝春雨,滋润孩子的心田,无声无息中,感情的纽带把两代人紧紧相连,理解与信任会化作无穷的力量,成为孩子攀登高峰的不竭推动力。
三、教育孩子要用智
教育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门艺术,教育行为只有充分体现教育的智慧才能让孩子心服、口服、佩服,才能彰显教育的巨大作用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“四颗糖”的故事家喻户晓,对于一个犯错误的学生,陶行知没有直接批评,没有进行“告诉式”的说教,而是出人意料地奖励他四颗糖,通过四颗糖对违纪学生关爱、宽容、信任、激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,让学生在接受四颗糖的过程中,自我教育,这是何等的教育智慧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,有时需要旁敲侧击,有时也需要曲径通幽,因人因时因地而异。不会用智的老师、家长,也难以育出充满智慧的孩子。
五、教育孩子要用理
稍加留心不难发现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长、老师面前百说百对,从思想上拒绝家长、老师的教育?其实这只是冰山的一角,更有许多学生使用沉默表达内心的不满;还有不少的学生用“说一套,做一套”来抗议。家长、老师的教育没有触其心弦,引起两代人心灵的共鸣是一方面的原因,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没有在这些孩子的思想阵地上扎根则是关键,头脑中没有理来规范自己,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就会强词夺理。教育孩子要用理,要把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而不是靠家长、老师的威严简单、粗暴地把意志强加给孩子,更不能给孩子灌输歪理。孩子心中有“理”做主,才有可能讲理,按理办事。家长、老师以理服人,孩子才会因理屈而词穷。
孝敬老人误不得,培养孩子误不得,这两件人生大事,都受时间制约,不可逆转。了解青春期的孩子,并且善于用心、用情、用智、用理地教育孩子,才能少一分遗憾,多一份喜悦,才能帮助孩子在青春期奠基人生的精彩。
2011年10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