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1-10-17 15:07:09
最近,我从一则报道中看到一位母亲的诉说:宝宝的幼儿园组织孩子们观看木偶剧,邀请家长一同前往。终于有个机会能让我重拾童年的记忆,我便随着宝宝欣然前往。木偶剧团演出的是经典童话剧《丑小鸭》,表演还真不错,小动物的形象很逼真,背景音乐和配音都很有趣,孩子们都投入在故事里了,看得目不转睛。恐怖的音乐声响起,大灰狼出场了,它想吃掉丑小鸭,尖锐的爪子伸向丑小鸭的脖子,这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起来,有的神情凝重,有的转过头去,有的用手捂着脸,还有的躲在妈妈的怀里不敢睁开眼,有的甚至还哭了起来。可是我家宝宝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惊奇,他看到大灰狼吃丑小鸭居然还很高兴,脸上笑咪咪的,嘴里还喊着:“大灰狼加油!加油!”我在诧异之余,不免担心起来,是孩子的胆子大吗?还是他不分善恶,这可怎么办啊?宝宝的不畏“恐怖”还在家里发生过,有一天吃晚饭,儿子就是不肯好好吃饭,并且郑重宣布:“现在开始,我要做大老虎了,不吃饭,专吃小白兔。”说完还张牙舞爪地表现出一幅恐怖的样子。我们以为他说完也就作罢,谁知他又开始宣布了:“先吃兔子的腿吧!”随即大啃起来。我在旁边听得头皮发麻,只觉血腥,再也吃不下饭了。我赶忙制止宝宝,可越制止他越吃得起劲,直到他自己觉得吃完了一个小兔才罢休。看到“恐怖镜头”不害怕也就算了,宝宝居然还自演起“恐怖镜头”来,这么怪异的孩子弄得我手足无措。说到这里,这位母亲不禁惊讶地询问:“儿子为何会和其他孩子不一样,不惧怕‘恐怖镜头’呢?他的同情心在哪里?”“儿子真的很残忍吗?”
看了这则报道,很多父母可能都会有同感: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缺乏同情心?应该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呢?
我们不知道这位孩子的母亲在过去的生活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,也不清楚这个孩子的实际年龄,因此,难以就这件事情本身进行直接评论。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,这个孩子的年龄应该在3岁以上。造成孩子模仿恐怖镜头的原因可能是,儿童过多地观看暴力电视,而父母又未能及时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。
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,每个孩子天生就有与他人的情感相匹配的倾向,这种倾向就是儿童的道德“移情”。新出生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在哭泣,也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,仿佛他自己也受到伤害一样。两岁以前的儿童看到自己的同伴因忧伤而哭泣,就会模仿成人的样子安慰哭泣的孩子。这是一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心理感受。一般地说,如果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能够在儿童两岁以前及时强化这种道德移情,就能使儿童的这种情感和助人行为结合起来。因此,一些心理学家认为,移情是人类的一种“核心道德情绪”,是“道德的主要情绪支柱之一”。
再者,由于道德主要关注的是一个人对他人的义务,因此,道德的发展不可能仅仅通过对自己内在感受的内省和认识而达到,而是必须通过对他人情绪感受的反应。换句话说,儿童情感的产生是早于语言的。如果一个儿童在早期家庭教育中能够经常感受到移情的环境,就会逐渐培养起一种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。例如,当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玩具的时候,总会发生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情况。当小明拿走了小丽的玩具时,他自己并没有体验到小丽的内心感受。由于2-3岁的儿童考虑问题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,那么,父母不妨用这样的话语询问孩子:“我想小丽并不喜欢你这样做,假如你是她,有人抢了你的玩具,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?”
这样的教育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儿童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情感,大多数儿童也会自然而然地与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。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,2-3岁之前是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。在我国,儿童进入幼儿园的年龄一般是3岁,因此,3岁之前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。
移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。积极的移情是一种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忧伤,并且想要尽力帮助他人的情感。而消极的移情则是站在伤害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,它所培养的是一种伤害他人的情感体验。就像上面例子中那个小男孩,他是站在强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,因而会作出恃强凌弱的行为表现。这种消极的移情也是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,是通过父母、教师或其他权威人士的榜样作用而发展起来的。例如,一个在家里经常受到父母打骂的孩子,在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明白什么是愤怒;一个经常受到成人忽视的孩子对冷酷也有非常深刻的感受。虽然儿童不能对成人权威做出伤害的举动,但他可以模仿成人的举动,对比他弱小的同伴或动物进行伤害,从中获得某种心灵的补偿。暴力电视、电影和书画作品也会对儿童的这种消极移情产生影响。只有通过父母或其他重要成人的教育引导,才有可能使消极移情逐渐转变为积极移情。
有些孩子也许会把自己的情感暂时封闭起来,把自己与外界隔绝,逐渐表现出对他人漠不关心,有时甚至变得很冷漠。在时机适当的时候,就会把这种长期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,造成重大的社会伤害。当儿童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批评,看到成人愤怒的表情和专横的惩罚之后,那种与生俱来的道德移情就会发生扭曲,变成一种冷嘲热讽或冷酷无情,甚至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。一位心理学家明确指出:“来自于以惩罚为主的家庭的孩子,学会了如何压抑自己的情感,所以当他面临某种情绪冲突时,他会感到很焦虑。这样,孩子天生的敏感没有转化成移情反而变成了个人痛苦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感情丰富却缺乏移情,因为他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情感。”
我们建议,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,要多采用诱导的方式,让儿童经常设身处地地站在受伤害者的立场上,询问自己:“假如我是他,我会怎样感受呢?”同时,要把那些不良行为的后果告诉孩子,这样就能逐渐培养起一个富有道德移情之心的孩子。当然,孩子们有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的好奇天性,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,父母和教师要给予耐心的和尽可能科学的回答。不要以为孩子小,不懂事,就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引导。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,愿我们的父母们潜心学习,用美好的道德心灵滋润孩子的心田。
出处:苏州网上家长学校